2680227611005m.jpg

 

不知道提起麥當勞,大家會做何連想?

我最近才知道,和許多世界著名的百年企業比較起來,成立於1955年的麥當勞,到現在也不過50多年歷史,卻已經行銷超過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它的雙層牛肉漢堡 (Big Mac) 在各地的售價,更被英國經濟學人拿來作為衡量一國匯率是否被錯估的經濟指標,叫大麥克指數。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這實在是一件了不得的事。也難怪那麼多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又花費多少心血,寫下數不清的論文或是著作,分析探討麥當勞帝國成功的密訣,提供有心人借鏡。

不過,這裡有一本很不一樣的書 - 《飲食全球化》。事實上,這本書是由數份田野調查集結而成,特別之處,在於它是從社會及飲食文化的角度切入,觀察代表著西式速食和美國資本主義的麥當勞,從1970年代陸續進入日本、韓國、香港、台灣以及中國5個東方國家後,對於當地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我覺得這本書探討的社會文化內容,遠比那些教人如何覆製麥當勞成功因子的書籍,來得有趣百倍。

記得小時候我超愛吃麥當勞的雞塊,配上酸酸甜甜的糖醋醬,早午晚三餐連著吃都不成問題,常吵著要大人帶我去吃。倒是我老爸,每次只要一聽到要吃麥當勞、披薩啦這些美式食物,眉頭就會整個縮成一團,好像是被處罰的小學生一樣可憐。

麥當勞1984年進入台灣,在台北民生東路開出第一家分店,那個時候,我才4歲。因此,和已經習慣了近4、50年傳統中式飲食的上一代比較起來,對身為6年級後段班的我而言,麥當勞並非一個入侵者,而是我成長記憶中的一部份。

一直到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麥當勞的引進,帶給當地社會和文化眾多層面不同程度的影響,至今不曾停歇。例如在日本傳統觀念中,認為用手抓東西吃是非常不禮貌、也是很沒有文化的一種行為,卻在麥當勞進入後,慢慢接受用手直接取用食物的進餐方式。

另外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是隨著麥當勞一起引進的高標準飲食安全準則及用餐環境衛生,對當地社會造成的衝擊,特別是在台灣、香港及中國。文中提及,早期這些地區的餐館並不重視相關細節,一直到麥當勞進入該市場後,所標榜提供的新鮮食材、潔淨的用餐環境及廁所,為當地整體的餐館經營,帶來相當正面的示範作用,也喚起民眾對於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

書中最後有一個結論,也是在綜合觀察5國的情況後發現,麥當勞雖然是一個國際性的企業,但是在進入當地市場後,為了快速融入當地市場,往往會進行所謂的在地化。而這個在地化的過程其實是雙向的,而非只由麥當勞單向導入。換句話說,麥當勞的出現改變了在地文化,但同時,麥當勞也被在地文化改變。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東、西方社會對於「速食」的認知。麥當勞在美國,強調的是「快速」且「廉價」的服務,但不論是在韓國、中國或台灣,都不難發現當地消費者,把麥當勞當做休閒中心或校外的聚會地點,一待就是個把小時,同時,它的售價也並不特別便宜,完完全全顛覆了原本「速食」的定義。

這實在是非常有趣的一本書,書中提及的改變和影響,意想不到地就發生在自己的周圍,到現在依然持續進行著。這種感覺就像是被拉出來,在一個置高點,觀看所生存的社會與文化的變遷,有種親身參與歷史洪流之感,真實且感動,推薦給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mille12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