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Reine Margot.jpg 

 

大家都知道伊莉莎白一世終身未嫁,但也曉得,她的求婚者可從來沒少過。

為了繼承者的問題,伊莉莎白一世曾認真考慮過從法國眾多王子中找一個丈夫。第一個建議是比她小20歲的安茹(Anjou)公爵亨利(Henri,之後繼任為亨利三世),為當時法國國王查理九世(Charles IX, 1550 - 1574)的弟弟,當這個建議被拒絕後,她還曾經把腦筋動到比亨利更年輕的弟弟阿朗松(Alençon)公爵弗朗索瓦身上(François),但不幸的,弗朗索瓦的早夭使這個計劃也宣告破產。

這裡提到的法國眾多國王及王子們,包括查理九世、之後的亨利三世(Henri III, 1551 - 1589)以及弗朗索瓦,還有更早之前和蘇格蘭的瑪麗一世結婚的弗朗索瓦二世(François II, 1544 - 1560),都是法王亨利二世(Henri II, 1519 - 1559)和皇后凱薩琳‧德‧梅第奇(Catherine de Médicis, 1519 – 1589)所生的小孩,而他們還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姐妹,叫瑪格麗特(Marguerite de Valois, 1553 – 1615),也就是之後的瑪歌皇后(la Reine Margot)。

同英國一樣,16世紀的法國內部也面臨不同宗教黨派的紛爭與干擾。天主教派以皇室及長期主導法國宮廷政治的吉斯家族(Maison de Guise, 蘇格蘭瑪麗一世的母親即為吉斯家族的人)為代表,新教徒胡格諾派(Huguenot)則以波旁家族(Maison de Bourbon)為首。

1572年,為了緩和天主教派和新教胡格諾派之間的緊張對立關係,太后凱薩琳安排波旁家族的繼承人 - 納瓦拉(Navarre)王儲亨利‧德‧波旁(Henri de Bourbon)和她的女兒瑪格麗特公主結婚。

 

 

La Reine Margot (2).jpg 
電影《瑪歌皇后》中,由伊莎貝艾珍妮(Isabelle Adjani)飾演的瑪歌。

 

La Reine Margot (7).jpg 
新教胡格諾派首領 - 納瓦拉王儲亨利‧德‧波旁與瑪格麗特公主的婚禮。

 

2個人的婚禮在巴黎舉行。以慶賀為名,凱薩琳廣邀胡格諾派重要的人物前來參加婚禮及宴會。然而,婚禮才過了6天,在聖巴托洛繆日,凱薩琳即一手策畫,帶動天主教徒對數以千計的胡格諾教徒進行了屠殺。暴動從巴黎擴散到法國其他城市,前後共約持續了好幾個月,歷史學家推估約有超過10萬人慘遭殺害,史稱聖巴托洛繆大屠殺(Massacre de la Saint-Barthélemy)。婚典和騷亂後,亨利逃離巴黎,回到納瓦拉。

1574年查理九世掛點後,由他的弟弟亨利三世即位,1589年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做為繼承人的弗朗索瓦病逝,瓦盧瓦家族後繼無人,便由瑪格麗特公主的丈夫亨利登基,是為亨利四世(Henri IV,1553 – 1610)。

做為法國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的創建者,亨利四世在登上法國王位之前,飽受新教徒領袖身份的影響。為了合法繼承法國王位,他宣佈改信天主教,並頒布南特敕令(Édit de Nantes),為法國延續20多年的宗教戰爭畫上句點。法國經濟在亨利四世統治時期快速發展起來,他也因此而深受人民愛戴,著名的太陽王路易十四(Louis XIV, 1638 - 1715)就是他的孫子。

 

然而,瑪格麗特公主與亨利四世的關係並不好,2個人各自都有公開的情人,還經常吵架,也不是一直都住在一起。1586年時,瑪格麗特公主就已經被她的哥哥亨利三世關在奧弗涅(Auvergne)的Usson城堡,並在那裡度過18年的歲月。所以亨利四世變成法國國王時,和皇后瑪格麗特其實是過著分居的生活。1592年,瑪格麗特公主與亨利四世開始長達7年的談判,最終以保留皇后的稱號而結束了與亨利的婚姻關係。

被軟禁在Usson城堡的期間,瑪格麗特公主親筆寫下自己的回憶錄,並在她去世後的1658年發表。回憶錄中以故事的形式記述了瑪格麗特公主和她的哥哥們以及前夫的生活種種,爾後被法國大文豪大仲馬(Alexandre Dumas)做為藍本,創作出長篇歷史小說《瑪歌皇后(La Reine Margot)》 ,並在1994年改編成同名電影。

 

這裡一定要開闢篇幅好好talk一下這部電影,為啥呢?因為這部片可說是我為法國文化瘋狂的起源。透過它,我不但認識法國女演員伊莎貝艾珍妮(Isabelle Adjani),進而變成她的影迷,更查遍了學校圖書館內和這段歷史有關的書籍,還在工作了2~3年後,不知好歹地開始我的法文學習之路。

 

La Reine Margot (4).jpg 
伊莎貝艾珍妮真的是美得冒泡。
 

 

除了伊莎貝艾珍妮本身是法國天后級女演員, 《瑪歌皇后》中,飾演查理九世的尚雨果安格拉(Jean-Hugues Anglade)、亨利四世的丹尼爾奧圖(Daniel Auteuil)、還有瑪歌情人拉莫爾(La Môle)的文森培茲(Vincent Pérez)等,都是法國非常知名的演員,簡而言之,就是一部集大腕於一身的史詩歷史劇。

片中的瑪歌美得就像仙子下凡,令人不得不多看幾眼,卻同時也為她生為皇室成員,命中註定受人擺佈、一生與權力陰謀為伍、難尋真愛而惋惜。我到現在都還記得,最終一幕,當僕人指著包裹著瑪歌情人頭顱的布,提醒瑪歌,「血流到妳衣服上了。」瑪歌面不改色地回答,「有什麼要緊,只要我的唇上還帶著微笑就好。」

 

La Reine Margot (3).jpg 
瑪歌和情人拉莫爾

 

演員表現突出,導演手法流暢又不失精準,是《瑪歌皇后》成功的關鍵。而它的美學層面如服裝、場景、色彩的表達更是無話可說,稱之為藝術則當之無愧。每一幕、每一個鏡頭,都像是一幅幅精彩且張力十足的畫作,美得令人靈魂出竅。在此特別推薦巴托洛繆大屠殺這一片段,背景搭配類似聖歌的音樂,將大屠殺腥風血雨的氣氛營造地非常成功,震撼力十足,列為必看。 

個人認為即使經過那麼多年,看了許許多多西方歷史劇,說實話,實在沒有幾部可以和《瑪歌皇后》有一樣的魔力,讓我深深為之著迷且瘋狂至今,強列推薦啦。

 

另外再花點時間,特別介紹一下瑪歌皇后的老媽、亨利二世的皇后凱薩琳‧德‧梅第奇。她可是歐洲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后,來自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的貴族家庭。

她的出名,來自很多方面。據信她善長使用毒藥剷除敵人,許多政敵都在收到來自她精巧的禮物後毒發身亡,她的兒子查理九世據聞也是被她不小心給毒死的。此外,一場場的政治陰謀與安排,同時親手主導導致近10萬人被殘殺的聖巴托洛繆大屠殺,也讓她被冠上陰險、狠毒和嗜血等名聲。

 

La Reine Margot (5).jpg 
義大利國寶級女演員薇娜麗西(Virna Lisi)飾演的凱薩琳‧德‧梅第奇,老妖婆一枚。

 

然而,與此同時,她對法國文化的影響也是有目共睹的。嫁給亨利二世時,凱薩琳帶了整批的廚師、器材和烹調技術,將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美食完整地帶入法國,是為法國精緻甜點美食文化的濫觴,像是肉凍的做法、松露和朝鮮薊的使用、還有之前台灣曾火紅好一陣子的馬卡龍(macaron)、布丁等精緻甜點的製作等。

此外,法國城堡之旅的必經景點 - 雪儂梭堡(Château de Chenonceau),也和凱薩琳皇后有段過結。話說凱薩琳雖然是亨利二世的正宮皇后,為亨利二世生下10個子女,但亨利二世的心,其實一直放在大他19歲的情婦迪安娜(Diane de Poitiers)身上。

基於對迪安娜的寵愛,亨利二世把位於雪河(River Cher)旁美麗的雪儂梭堡送給了迪安娜。迪安娜為城堡打造了一座跨越雪河、到達對岸的橋,有了今日雪儂梭堡最初的原形。

不過這一切,看在正宮娘娘凱薩琳皇后眼中當然不是滋味,等到亨利二世掛點後,凱薩琳便迫不及待地迪安娜趕出去,一把把雪儂梭堡給搶了回來,並在城堡內舉辦各式各樣的慶祝和晚宴。法國的第一場花火秀,就是在這裡演出的。凱薩琳同時也將原先跨越河兩岸的橋樑擴建為三層樓房,成為今日大家所見到的雪儂梭堡。

電影《瑪歌皇后》中的凱薩琳太后由義大利國寶級女演員薇娜麗西(Virna Lisi)飾演,將凱薩琳陰沉且狠毒的一面表現都淋漓盡至,非常值得一看。

 

More Information
關於更多雪儂梭堡和它歷代女主人的故事,請參考 
http://bryan1974.pixnet.net/blog/post/1340507

 

延伸閱讀
看電影學歷史 I – 美人心機、都鐸王朝、九日皇后
看電影學歷史 II – 伊莉莎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mille124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